close

P1430033.JPG

臺北鱗蓋蕨學名 Microlepia marginata (Panzer) C. Chr. var. bipinnata
變種名 bipinnata - 形容其葉為二回羽狀複葉的意思 , 亦即臺北鱗蓋蕨為邊緣鱗蓋蕨的二回羽狀變種。難怪臺北鱗蓋蕨和邊緣鱗蓋蕨二者長得很像,難予辨識 ; 對初學者而言,從其學名切入,倒是個好的開始。

P1430044.JPG

Family: Dennstaedtiaceae 碗蕨科
Genus: Microlepia 鱗蓋蕨屬
Microlepia marginata (Panzer) C. Chr. var. bipinnata Makino, 1926 臺北鱗蓋蕨


碗蕨科的特徵:
1. 身上有毛沒有鱗片。
2. 多數種類為游離脈,少數有網狀脈,但無游離小脈。
3. 孢子囊靠近葉緣,大部分在一條脈的末端。
鱗蓋蕨屬的共同特徵:具有口袋狀的孢膜,袋口朝外,且長在葉緣缺刻的地方。

臺北鱗蓋蕨學名由來:

  • Polypodium marginatum Panz., 1786 (basionym 基本異名) 邊緣鱗蓋蕨
  • Microlepia marginata (Panzer) C. Chr., 1905 邊緣鱗蓋蕨

Polypodium marginatum Panz., 1786 (basionym 基本異名) 德國植物學家 Panzer 最早歸入水龍骨屬 Polypodium; 1905 年由丹麥植物學家 Carl Christensen 改歸入 Microlepia 鱗蓋蕨屬。
邊緣鱗蓋蕨形態特徵:一回羽狀複葉,羽片淺裂至深裂。不具頂羽片,羽片基部兩側不對稱,上側具耳狀突起,下側截形,側脈多次分叉。孢膜有毛,亞邊緣生,開口朝向羽片尖端,羽片遠軸面有毛

Microlepia marginata (Panzer) C. Chr. var. bipinnata Makino, 1926 臺北鱗蓋蕨 (邊緣鱗蓋蕨二回羽狀變種)
變種名 bipinnata - 形容其葉為二回羽狀複葉的意思。變種命名人 Makino 為日本植物學家 Tomitaro Makino 牧野富太郎於 1926 年所發表 。
學名發表文獻:Makino, Journal of Japanese Botany 3: 47. 1926.  (J. Jpn. Bot., 植物硏究雑誌)

Makino_Tomitaro.jpg
牧野富太郎 (1862 ~ 1957) 為日本植物學家,他專業於分類學研究。他是日本第一位使用林奈分類系統分類日本植物的植物學家,因此被稱為「日本植物學之父」。

臺北鱗蓋蕨形態特徵:一至二回羽狀複葉,羽片遠軸面無毛。孢膜具毛,邊緣生,開口朝向小羽片末端。

P1430046.JPG

P1420902.JPG

 

碧蘿山居 - 隨意窩 Xuite 日誌描述 :  
鱗蓋蕨要看兩個特徵:1. 裂片是圓或是尖的 2. 看毛
粗毛麟蓋蕨的裂片尖形,脈上有毛 ; 熱帶鱗蓋蕨的裂片則是圓的。
邊緣鱗蓋蕨和台北鱗蓋蕨很像 :
臺北鱗蓋蕨 - 羽軸、葉脈、葉肉有短毛。孢膜近邊緣。小羽片間隔較邊緣鱗蓋蕨寬。
邊緣鱗蓋蕨 - 羽軸、葉軸、葉脈有較長的毛,葉肉沒有毛,孢膜亞邊緣。(底部較寬,羽片也較瘦)

福星花園描述 1 : 邊緣鱗蓋蕨有另一變種 - 台北鱗蓋蕨。兩種外觀幾乎難分軒輊,比較明顯的差異在基部羽片的葉緣裂入深淺:邊緣鱗蓋蕨的基部一對羽片,葉緣裂入至多達葉緣至羽軸距離的2/3 (耳狀突起的部分 - 淺裂);反觀台北鱗蓋蕨,基部羽片,葉緣裂入可達羽軸 (耳狀突起深裂至底)。此特徵可作為辯證參考。

福星花園描述 2 : 邊緣鱗蓋蕨 - 一回羽狀複葉 (偶見2回羽狀分裂之個體) , 羽片邊緣淺齒狀 ; 葉面除葉脈具毛外,光滑 ; 遠軸面 - 葉軸、羽軸、葉背均具毛 ; 葉脈羽狀紛裂;孢膜寬杯形,亞邊緣生開口朝向裂片尖端。(如下圖)

碗蕨_邊緣鱗蓋蕨  (2).JPG

碗蕨_邊緣鱗蓋蕨  (7).JPG

碗蕨_邊緣鱗蓋蕨  (8).jpg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蕨非善類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Taiwanbearhouse 的頭像
    Taiwanbearhouse

    Taiwanbearhouse的部落格

    Taiwanbearhou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